电商平台的会员活动,真的能让品牌“高大上”吗?
上周三晚上,我刚打开淘宝准备囤点日用品,首页突然弹出个「88VIP专属折扣」。原本199的洗衣液套装,会员价直接砍到149,手指不受控制地就点了立即购买——这大概就是电商会员活动的魔力吧。
一、会员活动就像品牌递出的名片
我家楼下菜市场的张阿姨最近也玩起了「会员制」,买满20斤蔬菜送1斤小葱。自从搞了这个活动,她的摊位前总排着长队。电商平台其实也在做同样的事:京东PLUS的全年包邮、拼多多省钱月卡,这些设计都在悄悄改变着我们看待品牌的方式。
1. 看得见的「身份标签」
去年双十一,同事小王特意晒出黑卡会员专属的鎏金包装盒。那个闪着微光的盒子躺在办公桌上,比产品本身更吸引眼球。这种差异化服务正在成为品牌的移动广告牌:
- 网易严选的会员专享「无理由退换货」
- 唯品会SVIP的生日礼盒定制服务
- 盒马X会员的专属商品预售通道
2. 藏在折扣里的「情感账户」
我表姐是淘宝88VIP的死忠粉,用她的话说:「每年888元的会费,光看剧听音乐就回本了。」这种复合型权益正在重塑消费者对品牌价值的认知:
平台 | 核心权益 | 用户留存率 |
京东PLUS | 10倍返京豆+免费退换 | 82% |
淘宝88VIP | 跨平台娱乐权益打包 | 76% |
拼多多省钱月卡 | 每日限量神券 | 68% |
二、有些会员活动反而会「毁容」
不过也不是所有会员制都能加分。前阵子某生鲜APP搞的「付费会员优先配送」,结果普通用户要等3小时才能送货,这事儿在微博上被骂了整整两天。
1. 小心「特权陷阱」
朋友公司做过用户调研,发现这三个设计最容易引发反感:
- 分级过细的会员等级(青铜/白银/黄金/钻石/黑钻)
- 需要复杂计算的积分规则
- 自动续费关闭入口隐蔽
2. 别让「惊喜」变「惊吓」
有次我收到某平台的会员日推送,点进去才发现所谓的「五折专区」全是滞销库存。这种货不对板的营销,就像请人吃米其林结果端出方便面。
三、藏在购物车里的品牌心理学
《消费者行为学报》做过个有趣实验:给两组用户发放等额优惠券,A组标注「会员专属」,B组不标注。结果A组的使用率高出40%,且对品牌好感度提升23%。
我家楼下新开的烘焙坊最近学聪明了,会员价标签特意用烫金字体印刷,普通价签则是普通黑体。这种视觉暗示让购买会员的人感觉「这钱花得值」。
四、未来三年的会员活动风向
在杭州某电商大会听运营总监聊过,接下来会员体系会有三个新玩法:
- 与智能家居联动的场景化权益(比如会员专属的语音购物通道)
- 根据消费记录定制的「成长型福利」
- 将会员时长转化为社交货币的玩法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常买的母婴店把会员日设在每周三,因为他们的客群主要是全职妈妈,这个时间正好是孩子上早教课的「购物空窗期」。或许好的会员活动就该像这样,既懂生意,更懂生活。
窗外快递车又在楼下按喇叭,这次买的猫粮应该也带着会员专属的定制贴纸。撕开包装时那个小小的仪式感,大概就是品牌悄悄种在心里的种子吧。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