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线下售票的赞助商是谁?这些品牌可能比你想象的更贴近生活
周末路过体育场时,你肯定见过售票窗口旁立着的那些巨大广告牌。那些赞助商的名字就像老朋友似的,演唱会海报上永远有他们,球赛门票背面也总能看到。但你真的注意过这些掏钱支持活动的金主爸爸们都是谁吗?
为什么赞助商总爱扎堆线下活动?
上个月陪表妹买漫展门票时,她突然指着票面上的logo问我:"这个做显卡的为啥要赞助二次元展会啊?"当时我也答不上来,直到后来查资料才发现,原来线下活动藏着这么多门道。
- 精准投放:就像钓鱼要选对池塘,车企最爱在车展发优惠券
- 场景渗透:你在音乐节喝的饮料,可能早就是赞助协议里的指定款
- 数据闭环:扫码购票时填的手机号,转眼就成了商家的促销短信对象
看得见的广告位暗战
记得去年草莓音乐节的检票口吗?那个要扫码关注的饮料摊位,其实早就买断了现场所有显眼位置。连志愿者工作证背面都印着他们的logo,这才是真正的"无孔不入"。
不同活动的赞助商都有哪些"常客"?
活动类型 | 赞助商类型 | 典型案例 | 权威出处 |
音乐节 | 饮料/电子设备 | 2023百事可乐×草莓音乐节 | 摩登天空官网公告 |
体育赛事 | 运动品牌/汽车 | 李宁赞助2022杭州马拉松 | 浙江省体育局文件 |
动漫展会 | 3C数码/游戏 | ChinaJoy×英特尔核心合作伙伴 | ChinaJoy2023合作白皮书 |
那些意想不到的跨界玩家
上周去美术馆看展,发现门票上居然印着本地银行的logo。跟工作人员闲聊才知道,现在连艺术展览都开始有理财APP来冠名了,说是要打造"高端用户使用场景"。
赞助商选择线下活动的底层逻辑
- 消费动线设计:从看到广告到扫码下单不超过20步
- 情绪价值绑定:赢了球的亢奋球迷更容易冲动消费
- 物理空间独占:整个场馆只卖某品牌啤酒可不是偶然
藏在票根里的小心机
朋友收集的演唱会票根我仔细看过,不同价位门票印的赞助商都不一样。VIP票印奢侈品,普通票印快消品,这分层营销玩得真溜。
下次买票时记得多看一眼
现在路过商演海报都会习惯性找赞助商logo,就像玩寻宝游戏。上次发现某个小众护肤品牌居然在话剧演出做地推,后来才知道他们瞄准的是文艺青年客群。这些藏在票务背后的商业故事,可比活动本身有意思多了。
最近家门口的市集开始卖预售票了,票面上那个新出现的酸奶品牌标志,在夕阳下泛着微妙的光泽。不知道这次又是哪个品牌经理想出来的绝妙主意呢?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