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活动中有哪些常见的误区需要避免
鉴宝活动里那些坑 你踩过几个?
上周陪老张参加民间鉴宝会,看着他抱着祖传青花瓷罐满场找人估价的样子,突然想起三舅姥爷前年花八万块买的"明代官窑",最后被专家鉴定为九十年代仿品时捶胸顿足的模样。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些鉴宝路上常见的暗礁,看完保你少交几万块学费。
误区一:把鉴宝当算命
城南古玩市场的李姐常说:"这物件看着就带着灵气,定是前朝贵人把玩过的。"这话听着玄乎,其实藏着大问题。
1.1 迷信"包浆玄学"
- 错误认知:表面油亮=年代久远
- 事实:现代化学做旧三天就能仿出百年包浆
- 案例:2021年苏富比拍品中,28%的退货源于人工做旧
1.2 过度解读纹路
- 把窑变现象当作祥瑞征兆
- 将烧制瑕疵说成特殊印记
- 参照《中国陶瓷鉴定图谱》比对才是正途
鉴定方法 | 靠谱指数 | 常见误差率 |
---|---|---|
肉眼观察 | ★★☆ | 42% |
仪器检测 | ★★★★ | 8% |
误区二:证书崇拜症
去年拍卖会上那件带着五国鉴定证书的"宋代官窑",最后被红外光谱仪扒出是上周刚出窑的段子,可不是说着玩的。
- 警惕"野鸡机构":某宝200元就能买到烫金证书
- 看懂CMA认证标志:国家计量认证编号可官网查询
- 多重验证原则:至少交叉比对三家权威机构结论
误区三:历史故事上头
听不得"祖上从宫里带出来的""爷爷那辈从南洋淘的"这类说辞,十个故事九个都是现编的。
3.1 时间线对不上
- 号称明清的物件出现现代化学颜料
- 说是民国的铜器用着电镀工艺
3.2 地域特征混乱
- 北方窑口的器型配着南方窑系的釉色
- 外销瓷纹样混搭内陆民俗图案
误区四:跟着拍卖会瞎激动
去年香港秋拍那件拍出天价的珐琅彩碗,让多少大爷大妈连夜翻箱倒柜找"传家宝",其实这里头门道多着呢。
市场现象 | 真实情况 |
---|---|
同类拍品价格飙升 | 可能是有资本在操盘 |
突然爆红的冷门品类 | 往往是庄家准备出货的前兆 |
误区五:把古董当股票炒
见过最离谱的是隔壁王叔,天天盯着鉴宝节目记价格,活生生把收藏搞成了K线图分析。
- 忽略品相差异:同样年代的物件,完整度差1%价格可能差十倍
- 不懂流传有序:名家旧藏和土坑出来的根本不是同一个概念
- 忘记保养成本:买得起元青花不一定养得起,温湿度控制设备比冰箱还费电
误区六:迷信"老师傅"手感
古玩城赵掌柜那双"摸过十万件真品"的手,去年把新仿铜器认成战国货的事,现在还是圈里的笑谈。
- 触觉记忆会骗人:现代高仿品的手感能达到九成相似
- 专业仪器不说谎:X荧光能检测出元素比例
- 参考《文物分析检测技术规范》才是正道
误区七:捡漏妄想症
总想着花小钱买国宝,这种心态最容易着道。去年公安机关破获的诈骗案里,七成都是打着"祖传低价出手"的旗号。
记得那次在乡下收旧货,看见个大爷拿着"祖传青铜器",细看才发现焊接处还带着砂轮打磨的痕迹。玩收藏这行当,最金贵的就是平常心。抱着买菜的心态逛逛市场,说不定哪天就真遇着漏了,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