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活动中的品牌建设与推广
工会活动中的品牌建设与推广:让“自家人”被更多人看见
老王上个月在厂里工会组织的技能大赛上拿了奖,领奖时发现背景板上印着工会新设计的logo——一朵木棉花托着齿轮。他拍了张照发朋友圈,结果外地打工的表弟留言问:“你们工会还搞这么专业?”这句无心之问,倒让我想起最近走访的几家标杆企业工会。他们不约而同提到:新时代的工会工作,早就不只是发福利、办联欢那么简单了。
为什么你家工会总被当成“后勤部门”?
某制造业企业曾做过内部调研,发现72%的年轻员工认为工会就是“发电影票的”。这种认知偏差背后,暴露的是品牌建设的缺失。就像小区门口开了十年的便利店,街坊们却记不住店名。对比下近年崛起的区域性工会品牌:
维度 | 传统做法 | 品牌化实践 | 数据来源 |
---|---|---|---|
视觉识别 | 红底白字“职工之家” | 定制IP形象+场景化应用 | 《工会视觉系统设计指南》 |
活动传播 | 公告栏张贴通知 | 短视频预热+直播互动 | 2023工会新媒体运营白皮书 |
服务感知 | 节日慰问品发放 | 常态化权益服务矩阵 | 全国总工会调研报告 |
工会品牌到底是什么?
某汽车企业工会主席打了个生动的比方:“就像给孩子起名字,既要让家人叫得顺口,也要让外人记得住特征。”他们设计的“车轮上的家”品牌体系,把服务、技能提升、文体活动三大模块整合成可感知的服务包,员工满意度提升了40%。
三步打造有温度的工会IP
观察二十余家企业的成功案例,发现有个共性:先做减法,再做乘法。具体来说:
- 提炼核心价值:某互联网公司工会通过员工投票,确定“技术人的成长伙伴”定位
- 设计记忆锚点:轨道交通工会的“小扳手”形象贯穿所有物料
- 构建场景矩阵:某医院工会将休息区改造成品牌体验空间
让老传统焕发新生机
某市教育工会的读书会活动曾面临参与率下滑。他们做了三个改变:
- 把《工会法》解读变成职场情景剧
- 在校园咖啡厅设置“流动书箱”
- 优秀读书笔记制成有声书
结果不仅老教师回归,还吸引了很多90后辅导员参与。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破局点
传统宣传方式覆盖率不足30%已成普遍痛点。某省级工会的实践值得参考:
- 抖音号用方言拍摄案例短剧
- 微信公众号设置“智能问答”功能
- 重要活动邀请员工担任体验官直播
他们的“云上工会”项目获评全国创新案例,关键数据指标显示:45岁以下员工触达率提升至82%。
避开这些常见误区
走访中发现有些工会存在认知偏差:
误区类型 | 具体表现 | 改进建议 |
---|---|---|
盲目追求VI系统复杂度 | 先做核心应用场景设计 | |
资源错配 | 重活动轻日常运营 | 建立品牌资产管理系统 |
受众模糊 | 用同一话术面对老中青 | 制作员工画像手册 |
窗外的木棉花又开了,楼下的工会服务中心正在布置新的文化墙。路过的小伙子掏出手机扫码,墙上的AR解说员开始讲解最近的技能培训计划。或许不久的将来,当人们提起工会时,想到的不再只是节假日的一袋米一桶油,而是真正能代表劳动者声音的温暖品牌。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