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促销活动提高产品的曝光度
如何通过促销活动让更多人发现你的产品
上周路过小区门口的烘焙店,看到老板娘王姐正往玻璃窗上贴"买二送一"的告示。过了两天再去,发现她换成了"会员日全场8折",今天又变成"转发朋友圈送手工饼干"。这让我想起去年自家网店做促销时踩过的坑——钱花了不少,效果却总差那么口气。
一、找准促销的黄金时间点
去年双十一我们提前半个月做预售,结果发现客户都把购物车留到当天。后来看阿里巴巴研究院的数据才明白,预热期要做的是种草而不是直接卖货。今年端午节前两周,我们改用"预约抽奖送粽子礼盒"的方式,店铺收藏量直接涨了3倍。
时间节点 | 有效促销方式 | 无效案例 |
节假日(春节/中秋) | 组合礼盒+代金券 | 单纯降价 |
换季期(3-4月/9-10月) | 满减+免费仓储 | 清仓甩卖 |
新品上市 | 试用装派发 | 买一送一 |
1.1 别跟风搞大促
隔壁老张的五金店去年跟着搞"618",结果半个月只多卖出去3把电钻。后来改成"雨季工具保养特惠",反而带动了20%的销售额增长。就像《消费者行为学》里说的,要挖掘特定场景的真实需求。
二、设计让人心动的促销规则
我们家楼下水果店的促销牌总是写着"满50减5",看了根本提不起兴趣。后来换成"买西瓜送勺子,满88元抽泰国游",连我妈这种精打细算的都会多买两斤荔枝。
- 阶梯式优惠比一刀切有效
- 错误示范:全场9折
- 正确做法:满199减30,满299减50,满599送赠品
- 把折扣换成实物赠品
- 案例:化妆品店"买精华液送定制化妆包"
2.1 玩转心理战术
有次在超市看到"每人限购5袋"的东北大米,明明家里还有存货,还是忍不住买了3袋。后来在《影响力》这本书里看到,这叫稀缺性原则。现在我们网店做秒杀活动时,一定会加上实时库存显示。
三、让促销信息自己会跑
记得第一次做促销时,我们把所有预算都投在朋友圈广告。后来数据分析显示,70%的顾客其实是通过老客户分享的砍价链接进来的。现在我们会设置三级裂变奖励:
分享层级 | 奖励机制 | 转化率 |
直接分享 | 得5元无门槛券 | 38% |
二级好友 | 抽奖机会+1次 | 22% |
三级好友 | 解锁隐藏福利 | 15% |
上个月尝试在快递盒里塞"晒图返现"卡片,配合店铺的买家秀专区,意外收获了好多自来水流量。有个大学生顾客把我们的产品拍成了日系小清新风格,那条笔记在小红书上竟然有5000多个点赞。
四、别让促销变成赔本买卖
刚开始做满减活动时,财务小王急得直跳脚——客单价是提高了,利润率却跌了5个点。后来我们学聪明了,把引流款和利润款搭配着做套餐。就像超市会把酸奶和麦片摆在一起卖,我们现在推"买咖啡机送研磨器",其实研磨器的成本早就算进套餐价里了。
- 设置隐形门槛
- 案例:"消费满599元可用"的100元券
- 控制促销时长
- 错误:连续一个月打折
- 正确:分阶段进行(预热-爆发-返场)
最近发现个新招数,把要清仓的款式做成"福袋盲盒",定价比成本高30%,反而因为神秘感卖得特别好。果然像《零售的哲学》里写的,顾客买的从来不只是商品本身。
4.1 算好数据这本账
现在每天下班前都要看三个数据:投入产出比、新客获取成本、老客复购率。上次做抽奖活动,发现设置"填写收货地址才能参与"后,线索收集效率直接翻倍。这些细节就像炒菜时的火候,差一点味道就不对。
昨天路过王姐的烘焙店,发现她又换了新花样——"生日当天凭身份证免费领蛋糕"。玻璃窗上贴着顾客的生日合影,暖黄色的灯光照得那些笑脸格外好看。这大概就是促销活动的最高境界,让买卖变成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连接。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