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参与所有APP活动来增加自己的学习性
如何用手机APP活动把学习变成日常习惯?
上周在地铁上,看见邻座小哥边刷单词边领奖励金,突然发现现在连学习APP都在搞「打卡返现」。这让我想起《移动学习与认知发展》里的研究:每天用25分钟参与APP学习活动的人,三个月后知识留存率提高43%。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怎么在刷手机时「顺手」把知识装进脑袋。
一、选对APP就像选健身房
我家楼下王姐最近迷上某个读书APP,每天分享读书笔记能换咖啡券。她上个月读完4本书,相当于省下120块星巴克。这类「物质激励型」APP适合刚开始培养习惯的人群,就像健身房送蛋白粉吸引新会员。
APP类型 | 典型活动 | 适合人群 | 知识转化率 |
积分兑换型 | 连续签到得虚拟币 | 自律性较弱者 | 31% |
社交互动型 | 学习小组PK赛 | 团队学习者 | 58% |
现实奖励型 | 完成任务换实体书 | 物质驱动者 | 49% |
1.1 别被花哨活动迷了眼
我表弟去年同时参加6个英语APP活动,结果每个都半途而废。后来他锁定「流利说」的组队打卡,三个月后居然拿到返现。重点在于找准最核心的知识获取路径,就像吃自助餐要直奔主菜区。
二、把APP通知变成学习闹钟
每天早上7:15,我的「得到」APP会准时弹出:「您订阅的《商业经典案例》已更新,当前连续学习记录超过89%用户」。这种「成就提醒」比单纯的上课通知有效得多,相当于有人每天夸你学习厉害。
- 设置3个黄金提醒时段:
- 早通勤(7:00-9:00)
- 午休(12:30-13:30)
- 晚睡前(21:00-22:30)
- 关闭非必要推送(如促销信息)
- 开启「学习成就」类通知
2.1 碎片时间的高级玩法
同事小李把微信读书的「每日一答」设置成厕所时间专属活动,半年积累了1200书券。他最近用这些书券换了整套《明朝那些事儿》,相当于用零碎时间白嫖历史知识。
三、活动叠加的化学效应
在「知乎」写回答赚盐粒,用盐粒兑换「得到」课程,再把这些课程笔记发到「知识星球」...这种跨平台学习链让知识像滚雪球般增长。上个月见到个大学生,用这种玩法不花分文就集齐编程全套课程。
时间场景 | 推荐动作 | 知识密度 |
等电梯 | 完成单词APP的闪电战 | ★☆☆☆☆ |
午休 | 参与行业大V的直播问答 | ★★★☆☆ |
通勤 | 听拆书音频并做语音笔记 | ★★★★☆ |
记得刚开始用「幕布」参加思维导图大赛时,纯粹冲着奖品去。没想到三个月后,竟然养成了用导图整理会议纪要的习惯。这种「被动变主动」的转变,大概就是APP活动最大的魔力。
四、警惕学习娱乐化的陷阱
邻居张阿姨最近沉迷某阅读APP的种菜小游戏,虽然读书时长刷到榜首,问她《人类简史》讲了啥却支支吾吾。这提醒我们:要把活动当工具,别把工具当目标。好的学习活动应该像健身教练,督促你做动作的同时确保姿势正确。
- 每周检查知识转化情况
- 能否复述核心内容
- 是否有实践应用案例
- 是否能教会他人
最近发现「微信读书」的组队功能挺有意思,和小伙伴们建了个「30天啃专业书」小队。每天看到别人的阅读进度,就像有人在背后轻轻推着你往前走。昨天刚解锁了连续21天阅读成就,虽然奖励只是虚拟徽章,但那种坚持到底的满足感,比学生时代考满分还带劲。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