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市志愿者活动的国际交流:一场小城与大世界的对话
周六清晨的渤海湾飘着咸湿的海风,黄骅港码头的集装箱起重机还在沉睡,市图书馆三楼的会议室却早已灯火通明。28岁的英语教师王薇正带着二十多名志愿者排练手语舞,他们要为下周来访的韩国仁川环保志愿者团队准备欢迎节目。玻璃窗上凝结的雾气映出他们跃动的身影,仿佛给这座北方小城蒙上了一层国际化的滤镜。
跨越大洋的握手
翻开黄骅市外事办的年度报告,2022年那栏用加粗字体标注的数据格外醒目——全年开展国际志愿者交流项目17个,涉及14个国家。这个数字对于常住人口不足50万的海滨城市来说,就像渔船上突然挂起了万国旗,透着些令人惊喜的违和感。
- 2019年突破性进展:与日本北九州建立首个常态化志愿者互换机制
- 2021年里程碑事件:承办"一带一路"青年志愿者云端论坛
- 2023年新突破:首次有非洲国家(肯尼亚)志愿者团体来访
当剪纸遇见桑巴
在黄骅开发区外国语小学的劳技教室里,巴西志愿者卡洛琳正举着红纸比划:"你们看,剪这个波浪纹时要像跳桑巴一样扭动手腕。"孩子们哄笑着模仿,窗台上晾着的中式窗花和巴西狂欢节面具在阳光下相映成趣。这种文化混搭的场景,如今在黄骅的社区活动中心、学校甚至渔家乐民宿里都不鲜见。
交流类型 | 合作国家 | 年度频次 | 数据来源 |
环保实践 | 日、韩、挪威 | 6-8次/年 | 《黄骅生态城市建设白皮书》 |
非遗传承 | 意大利、巴西 | 3-4次/年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年报 |
青少年教育 | 新加坡、德国 | 5-7次/年 | 教育部国际合作司统计 |
渔网编织的友谊
去年秋天,南美志愿者胡里奥在渔村住了整整两个月。每天凌晨跟着渔船出海,他不仅学会了用黄骅特有的"单桩张网"捕鱼,还捣鼓出用西班牙语标注的《海上安全手册》。现在这本手册的电子版还在大西洋沿岸的渔民WhatsApp群里流传,老船工李大海的手机里至今存着胡里奥发来的秘鲁渔港照片。
咖啡馆里的世界公民
新城区的"湾咖啡"成了国际志愿者的聚集地,店主小赵特意在墙上挂了块世界地图。来自不同国家的志愿者用图钉标记家乡,再用毛线连到黄骅的位置。如今这张地图上已经缠着37种颜色的毛线,最新加入的冰岛雷克雅未克图钉旁,还别着张便签纸:"期待2024极光志愿者项目!"
海风吹动渔港的旗语信号旗,远处传来货轮的汽笛声。志愿者服务中心的公告板上,法语和斯瓦希里语的活动通知盖住了去年的旧海报。王薇打开手机,收到新加坡志愿者林俊杰发来的消息:"下个月带团队来学剪纸,记得留些红纸啊!"她笑着把刚买的剪纸材料摞在窗台上,阳光透过红纸在桌面洒下点点朱砂色。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