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理论复习:手机上的时事资讯怎么用才高效?
早上六点半的公交车上,高三学生小张正刷着手机看新闻。突然班主任发来消息:"今天课堂测验要考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他赶紧打开手机里的学习强国,发现置顶推送正好是专家解读的专题文章——这样的场景,正在无数考生中真实上演。
手机资讯的三大靠谱去处
校门口奶茶店的王老板经常看到,学生党捧着手机一坐就是半小时。仔细看才发现,他们其实在用新华网客户端看时政要闻。这些聪明考生早就摸清了门道:
- 官方新闻App: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每天推送总书记重要活动和政策解读
- 政务新媒体:教育部官微的高考直通车话题每天更新考点预测
- 知识服务平台:B站知识区有个「五分钟看懂政府工作报告」系列特别火
资讯渠道 | 核心优势 | 使用场景 |
新华社客户端 | 重大事件权威解读 | 晨读时快速掌握当日要闻 |
学习强国地方频道 | 本省政策深度分析 | 晚自习整理地域性考点 |
知乎高考政治专栏 | 解题技巧实战分享 | 课间碎片时间查漏补缺 |
把新闻变成考点的四个诀窍
去年考上北大的李学姐有个绝招:她在手机备忘录里建了个「时事→考点」转化库。看到神舟十六号发射新闻,立刻记下「科技创新体系→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关联知识点。
重点时政这样抓
- 两会期间特别关注政府工作报告新表述
- 重大纪念日要留意领导人讲话中的理论创新
- 突发事件多思考国家治理体系的相关原理
就像地铁里背单词的眼镜男生,他总在国务院APP里收藏政策原文,用荧光笔功能标出可能出选择题的数据类信息。这种信息预处理让他在模考时事题部分总能快人一步。
小心这些手机使用雷区
教政治的陈老师最近没收了部手机,主人是个刷短视频备考的男生。打开他的观看记录:「三分钟说时政」连着20条都是娱乐八卦。这种情况要特别注意:
- 警惕算法推荐造成的信息茧房
- 短视频平台的观点性内容要交叉验证
- 晚上十点后自动开启灰度模式保护视力
窗外的蝉鸣忽然大了起来,教室里翻书声夹杂着消息提示音。有个女生正在用讯飞语记把新闻语音转成文字,她说这样整理时政素材能比手写快三倍。夕阳的余晖洒在她的错题本上,最新一页整齐贴着手机截屏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