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萍霸凌凶杀案与第五人格:一场虚拟与现实的错位纠缠

频道:游戏攻略 日期: 浏览:1

凌晨两点半,电脑屏幕的光打在脸上,我翻着法院判决书和游戏论坛的截图,突然觉得手里的冰美式更苦了——这案子太拧巴了。2019年那会儿,微博热搜连着挂了三天「17岁少女被霸凌致死」,底下总有人刷「凶手玩第五人格走火入魔」,搞得像游戏里那个监管者翻墙出来杀了人似的。

一、事情到底怎么发生的?

先捋时间线。2019年4月3日,湖南某职高女生赵萍(化名)放学后被同班五个女生堵在废弃教学楼,她们用美工刀在她手臂刻「贱人」,把她的头按进蓄满雨水的垃圾桶。尸检报告显示,真正致命的是后脑撞击水泥台阶的钝器伤——就像游戏里「祭司」翻窗时被监管者震慑倒地那种视角,法医老张后来私下跟我说。

案发后第七天,警方在嫌疑人李某手机里发现:

  • 连续87天登录《第五人格》的记录
  • 游戏ID叫「送你去地窖」
  • 案发当天中午的搜索记录:「真人击倒动作教程」

媒体像闻到血的鲨鱼,某报标题直接写成《第五人格培养校园杀手?》,其实判决书第26页写得明明白白:主犯李某从小学六年级就开始校园霸凌,那时候手游连影子都没有。

二、游戏真能教唆杀人吗?

我特意下载了第五人格,玩到凌晨三点。这游戏机制其实像捉迷藏:四个求生者破译密码机,一个监管者抓人挂气球。画风是哥特童话,血都是暗红色的油漆质感。要说暴力程度,还不如《王者荣耀》里刺客割喉的特写。

争议点 事实核查
游戏含有暴力元素 监管者武器为雾刃/触手,无刀具
模仿游戏动作 李某用现实美工刀,游戏无此道具
心理暗示 案发时李某未开游戏语音,无证据表明案发时想着游戏

华东师大那份被媒体断章取义的《青少年游戏行为调研》其实写了:「97.3%的玩家能清晰区分游戏与现实暴力」,剩下2.7%本来就有反社会倾向。就像菜刀能切菜也能杀人,但没人怪生产菜刀的。

三、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

赵萍霸凌凶杀案第五人格

凌晨四点,小区楼下有醉汉在吵架,我突然理解为什么大家爱甩锅给游戏——比起承认身边有个天生恶种,不如说是「被游戏带坏的」让人好受点。翻案卷时看到个细节:主犯李某父亲常年家暴,母亲在她六岁时喝农药自杀。

这些背景在报道里总被压缩成一句话:「原生家庭不幸」,然后马上接大段游戏画面的描写。2019年腾讯不得不给第五人格加了个「16岁以下每天限玩1.5小时」的补丁,虽然这案子凶手已经17岁了。

四、霸凌者的真实画像

如果非要说游戏有什么「罪」,可能是给了霸凌者共情的借口。翻李某的审讯录像,她反复说「就像游戏里抓人一样啊」,但检察官当场拆穿:「你去年往同学水杯里倒洁厕灵的时候,这游戏还没版号呢。」

真实的校园暴力者往往:

  • 需要观众(本案另外四个女生全程举手机录像)
  • 享受控制感(特意选废弃教学楼而非厕所)
  • 有仪式感(刻字选择左臂因为「拍照构图好看」)

这些特征和游戏机制八竿子打不着,倒是和《犯罪心理学》里说的权力型施虐完全吻合。法官最后判了无期,听说现在监狱里连俄罗斯方块都不让玩。

天快亮了,文档字数停在2876。冰箱里最后听啤酒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喝光的,易拉罐在垃圾桶里发出轻微的碰撞声——和游戏里空军的信号枪掉在地上的音效莫名相似。我关上电脑,突然想起赵萍同桌在法庭上说的话:「她从来不玩手游,说晕3D。」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