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商活动中如何快速提升商品价格:老商人的实战笔记
上个月在杭州丝绸市场,亲眼见到隔壁摊位的老张把一匹苏绣从80文抬到200文卖出。他叼着旱烟冲我眨眨眼:"这年头,会跑商不如会抬价。"今儿咱就扒一扒那些市井里真管用的提价门道。
一、掌握市场信息是提价基础
去年《中国商贸市场研究报告》有个数据挺有意思:同一批景德镇瓷器,在苏州卖价平均比襄阳高出37%。咱们得先摸清楚市场的底细:
- 扬州码头刚卸货的胡椒每斤120文,汴京黑市能卖到280文
- 蜀锦在成都本地滞销,运到临安能多赚三成
- 腊月里的皮货在北方只能平价出,拉到岭南反成抢手货
1. 区域供需差异
记得前年关外闹马瘟,江南的草料价格三天翻两番。我连夜从湖州调了三十车干草,在居庸关口转手就是六倍利。这就得靠平时在客栈、码头多听商队闲聊,消息比银子还金贵。
商品 | 产地价(文) | 临安价(文) | 汴京价(文) |
青瓷茶具 | 80-100 | 150-180 | 220-250 |
川贝母 | 30/斤 | 45/斤 | 55/斤 |
湖州毛笔 | 15支/100文 | 8支/100文 | 5支/100文 |
二、包装话术的妙用
去年在泉州港,见着个卖南洋香料的胡商。同样都是檀香,他的货能多卖两成价。诀窍就在那套"三闻三问"法:
- 先让客人闻香囊余味
- 再问家中是否供佛
- 最后教用香灰养花
2. 故事比质量重要
上个月帮人代卖徽墨,普通货色说是"歙县老师傅封窑前最后一批",价格立马上浮20%。这招是从《东京梦华录》里学的,书里说相国寺外卖古董的,十个故事九个假,但百姓就爱吃这套。
三、定价的黄金分割
《梦粱录》里记载的临安米商有个绝活:新米上市先抬价三成,过半月再"忍痛"降价一成五。实际比原价还高,但买的人反而多了。这里头藏着三个数字戏法:
- 尾数定价:99文比100文好卖
- 组合定价:单买1匹绸120文,3匹300文
- 对比定价:中等货旁边摆高价低质品
策略 | 实施方法 | 平均溢价 |
饥饿营销 | 每日限量20件 | +18% |
捆绑销售 | 买砚台送毛笔 | +12% |
季节差价 | 雨季囤油纸伞 | +25% |
四、时机就是银子
去年腊月在汴京虹桥,见着个卖辽东人参的老客。他专等太医局采办到场才开箱,结果十两银子的人参硬是卖出二十两。这让我想起《武林旧事》里说的:"卖货要看三炷香,官轿、香车、贵人裳"。
今儿个说的这些,都是跟着商队走南闯北攒下的实在经验。就像老张那匹苏绣,最后是被个准备嫁女的富商买走的——人家要的就是"全城独一份"的体面。收摊时老张摸着鼓囊囊的钱袋说:"这买卖做的不是货,是人心。"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