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合交互课堂活动:如何让45分钟变成知识游乐园
春日的阳光斜斜照进三年2班的窗户,王老师第18次弯腰捡起前排男生弹飞的橡皮。传统课堂里,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重复上演——直到教务主任老张把鸿合智能交互屏推进教室,事情开始变得不一样。
一、教室里的"魔法道具"
去年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会上,我第一次见识到鸿合系统的真本事。那台86寸的交互屏亮起时,原本打瞌睡的老师们突然都直起了腰板。
1.1 会变魔术的黑板
上周三的自然课上,李老师把细胞结构图往屏幕上一拖,整个图谱突然开始旋转放大。坐在最后一排的小眼镜张大嘴巴,手里的干脆面都忘了嚼——这个场景被校长在教师例会上反复念叨了三天。
- 触控笔秒变教鞭:在讲解《观潮》课文时,随手画出的钱塘江潮水动态示意图
- 手势缩放功能:解剖青蛙的虚拟实验,能让后排学生看清每根毛细血管
- 多屏对比:把李白和杜甫的诗作并排标注,红色批注像弹幕般跳动
1.2 藏在课桌里的游戏机
上个月朝阳实验小学的公开课上,48个学生终端同时亮起答题界面时,那种此起彼伏的"叮咚"提示音,让听课的老教师们集体扶了扶眼镜。
传统课堂 | 鸿合课堂 | 数据来源 |
每节课举手3-5次 | 终端互动22次/人 | 北师大基础教育研究院2023年报 |
知识点留存率41% | 当堂掌握率79% | 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实测数据 |
注意力集中时长15分钟 | 持续专注38分钟 | 华东师大学习科学实验室追踪报告 |
二、让知识自己会说话
四中刘老师有句口头禅:"与其扯着嗓子喊安静,不如让课件自己勾住学生眼球。"她设计的《赤壁之战》互动剧本杀,成功让历史课成了全校最难抢的选修课。
2.1 知识闯关三步法
- 课前悬念制造:在预习环节埋下3个AR线索,需要扫描课本才能解锁
- 课中即时挑战:古诗填空变成限时擂台赛,积分实时显示在屏幕排行榜
- 课后彩蛋任务:完成作业可解锁教师录制的趣味科普短视频
2.2 教室里的数据捕手
朝阳外国语学校的周老师有个宝贝笔记本,上面记满了鸿合系统自动生成的学情热力图。哪个学生在立体几何环节停留时间最长,哪个小组的讨论偏离了主题,这些数据让备课会变成了精准的"医术研讨会"。
三、把讲台变成舞台
去年科技节上,人大附小的孩子们用鸿合系统自编自导的科普短剧,成功让校长在教育局领导面前挺直了腰板。舞台中央的交互屏时而变成火山口,时而化作DNA螺旋,谢幕时掌声响了足足三分钟。
3.1 教学导演的幕后花絮
海淀区骨干教师培训时,特级教师老赵演示了他压箱底的绝活:用鸿合系统的分屏功能同时展示《岳阳楼记》原文、3D古建筑模型和历代名家批注。学生们说,这比刷抖音还过瘾。
3.2 让每个孩子都当主角
上周五的英语课上,平时总低着头的晓雯突然举手。她的作文被投到主屏幕,随着手指在错句上划动,自动跳出来自牛津词典的修改建议。那天放学时,我看见她书包上挂着的单词卡在夕阳下晃啊晃。
窗外梧桐树的影子又斜了几分,下课铃声中,几个学生围在交互屏前争论刚做的物理实验参数。粉笔灰在光柱里静静漂浮,走廊那头传来教务主任中气十足的笑声——这次月考的平均分,怕是又要刷新纪录了。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