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党建活动如何拉近党群距离?这些细节暖人心
清晨的城西区晨练广场,老党员张建军正拿着小本子记录群众反馈。他身后"党员服务驿站"的红色招牌上,结着高原特有的冰花。"大伙儿说老年食堂的菜谱该更新了,得抓紧落实。"他说话时呼出的白气,在零下十度的空气里凝成小水珠。
一、从"办公室"到"巷子口"的转变
西宁市城北区小桥社区最近多了12个"红色信箱",箱体上印着网格党员的姓名和电话。居民王阿姨用冻得发红的手把建议信投进信箱:"上次反映楼道灯不亮,第二天就修好了,比打热线还快。"
- 服务站点覆盖率:2023年达87%,较2019年提升42%
- 平均响应时长:从72小时缩短至8小时
- 群众主动参与率:文化活动类提升65%,议事类提升38%
1.1 服务半径的"毛细血管化"
在城中区莫家街市场,每个摊位都贴着"党员联络卡"。卖酿皮的马师傅说:"上次水管冻裂,联系卡上的小刘,带着维修队二十分钟就到了。"这种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商业末梢的做法,让2800多个体户有了"专属管家"。
服务类型 | 传统模式 | 创新模式 |
覆盖人群 | 户籍居民 | 常住人口+流动人口 |
互动频率 | 季度1次 | 月度2.3次 |
问题解决率 | 68% | 94% |
二、"酥油糌粑"式的文化融合
冬至那天的东关清真大寺门口,汉、回、藏各族党员志愿者支起大锅煮饺子。68岁的回族阿娘马玉梅戴着党员志愿者袖章,教年轻人包"团结饺":"要把褶子捏紧,就像各民族团结在一起。"
2.1 方言党课的亲和力
湟中区上新庄镇的"炕头党课"别具特色。藏族老党员多杰扎西用安多方言讲二十大精神,说到"共同富裕"时比划着自家新买的农机:"就像拖拉机,前轮带后轮,大家一起往前奔。"引得满屋子笑声。
"以前听政策像雾里看花,现在用家乡话讲,酥油茶越喝越明白。"牧民才让端着搪瓷缸说。这样的双语党课已覆盖全市63个民族村寨。三、解决问题的"温度计效应"
城中区南川西路有张特殊的"冷暖地图",78个老旧小区被标注不同颜色。红色代表急难愁盼,绿色表示已解决。"供暖问题从红变绿只用三天。"社区书记李雯翻着工作日志:"协调了供热公司,党员带头成立抢修队。"
- 民生问题响应速度:提速220%
- 跨部门协作率:从31%提升至89%
- 群众满意度:持续6个月保持在92%以上
3.1 从"接访"到"邀访"的转变
城东区康乐社区首创"问题夜市",每晚七点在小区广场摆摊收集诉求。物业经理老马挠头:"业主白天上班见不着,晚上遛弯正好聊几句。"这种错峰工作法已解决430余件"下班后的烦恼"。
沟通方式 | 传统会议 | 创新形式 |
参与积极性 | 38% | 81% |
年轻群体占比 | 12% | 49% |
问题精准度 | 泛泛而谈 | 具体到门牌号 |
四、高原上的"连心桥"这样筑成
大通县朔北藏族乡的"马背宣讲队"又出发了,马蹄在积雪覆盖的山路上留下深深浅浅的印记。队员卓玛的手机里存着256户牧民的卫星电话,"每月至少联系两次,雪再大也要把政策送到帐篷里。"
夕阳把人民公园的"心愿墙"染成金色,上面贴着的368张便签随风轻摆。有张用藏汉双语写的纸条特别醒目:"希望党员阿姐常来教智能手机,我想看在外打工的孙子。"
街角面包店飘出阵阵香气,店主在"员经营户"的牌匾下擦拭玻璃。公交站台新换的候车椅,扶手上刻着小小的党徽。环卫工老杨坐在椅子上搓着冻僵的手:"这天寒地冻的,有个暖和地方歇脚,心里热乎。"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