赝作活动如何搅动艺术品收藏的「规矩圈」?

频道:游戏攻略 日期: 浏览:1

上周和老张在古玩城喝茶,他拿着刚淘的晚清瓷瓶直叹气:"现在连拍卖行图录都信不过了"。这话让我想起去年某拍卖会撤拍的三幅"名家山水",赝作就像混进菜市场的注水肉,搅得整个收藏圈不得安生。

一、法律这把"防伪锁"越拧越紧

赝作活动对艺术品收藏法律法规有何影响

去年《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修订时,特意把"明知赝品仍作真品销售"的罚款上限提到违法所得十倍。记得上海某画廊老板栽跟头那次,法院就是照着新规判的,五十万的假画硬是罚出五百万,现在同行们签合同手都抖。

1.鉴定这碗饭不好端了

现在专家开鉴定证书得在文化部备案,就跟医生拿执业资格似的。去年杭州那个"明代青花罐"闹剧,三位专家因为违规出证,直接被取消资质。您别说,现在市场上流通的带证藏品,平均价格比三年前降了18%(中国收藏家协会2023年报)。

年份 涉案金额 典型案件
2021 2.3亿 北京某拍卖行张大千伪作案
2023 5.7亿 长三角仿古书画产业链案

二、藏在条文里的"火眼金睛"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里悄悄加了料:要求交易平台必须保留卖家身份信息和交易记录至少十年。上周帮朋友在某拍卖APP退货,调取三年前的交易记录居然十分钟就搞定,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赝作活动对艺术品收藏法律法规有何影响

  • 区块链存证成标配:荣宝斋现在每件拍品都上链
  • 七天无理由退货从电商蔓延到线下:南京十竹斋试点三个月退货率仅2%
  • 瑕疵告知从道德约束变法律义务:北京法院去年审结的23起案件中,19起判卖家败诉

2.拍卖行的"紧箍咒"

现在参加拍卖会,说明书里"不保证拍品真实性"的小字越来越显眼。但根据最高法最新解释,这行字可不能当免罪金牌。去年广州中院判的案例,某公司虽然声明免责,但因为没如实提供藏品来源,照样赔了买家三百多万。

三、老百姓的"护身符"实在了

现在逛古玩市场,常能看见商户挂着"假一赔十"的牌子。这可不是随便说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明确支持这种承诺。上个月西泠印社春拍,有买家拿着专业机构出具的伪作证明,硬是让卖家按成交价十倍赔了款。

赝作活动对艺术品收藏法律法规有何影响

方式 2019年成功率 2023年成功率
协商解决 17% 43%
司法途径 22% 68%

老张最近迷上当代油画,他说现在画家本人认证成新潮流。确实,像冷军这样的画家都开始用数字水印技术,每幅画带个独一无二的"电子身份证"。这法子虽然不能完全拦住造假,但至少让藏家多道保险。

窗外的蝉鸣忽然大起来,古玩城的铜铃叮当作响。几个年轻人拿着手机在比对瓷瓶底款,屏幕蓝光映着他们认真的脸。或许再过些年,这些新规矩会像包浆一样,成为收藏文化里自然的一部分。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