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哈特皮肤模型:普通人也能看懂的护肤科学指南
早上对着镜子抹面霜时,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犯过愁?明明按柜姐推荐买了整套护肤品,皮肤状态还是像过山车似的时好时坏。直到我在《皮肤医学前沿》杂志上读到莱茵哈特模型,才发现原来科学护肤真的不是玄学。
一、这个模型到底什么来头?
2018年德国皮肤科医生莱茵哈特团队在慕尼黑大学的实验室里,对着3000多份皮肤样本数据发愁。他们发现传统分类法就像给衣服分S/M/L码,根本装不下真实的皮肤多样性。经过2年折腾,终于捣鼓出这个包含7大动态参数的评估体系。
1.1 模型三大金刚
- 水油平衡仪:能测出比头发丝细100倍的皮脂变化
- 光谱分析模块:皮肤里的胶原蛋白都逃不过它的法眼
- 微生物传感器:连你脸上有几万种菌都知道
二、比相亲网站更懂你的皮肤
上次陪闺蜜去皮肤检测,看到仪器吐出十几页数据直接懵圈。莱茵哈特模型聪明在会把复杂数据打包成三个实用标签:
防御值 | 角质层厚薄 | 皮脂膜完整性 | (数据来源:2021国际皮肤研究学会年报) |
代谢力 | 细胞更新速度 | 微循环效率 | |
菌群谱 | 优势菌种 | 有害菌比例 |
2.1 参数会呼吸
我跟踪记录了办公室Lisa三个月的皮肤数据,发现她经期前防御值会降20%,这时候用清洁面膜简直是作死。而程序员老张的代谢力只有平均值的一半,难怪他用啥贵妇霜都像糊墙。
三、实战中的十万个怎么办
上次团建晒伤后,我对照模型参数调整护肤步骤:
- 第1天:防御值暴跌→停用所有活性成分
- 第3天:菌群紊乱→加益生元精华
- 第7天:代谢回升→开始温和去角质
隔壁桌Mary看了我的记录本直呼内行,其实我就是照着《功能性护肤品应用手册》里的案例抄作业。现在连我家直男老公都学会看防御值选洗面奶了,再也不用担心他偷用我的贵妇洁面。
最近发现小区美容院都开始用这个模型做定制护理,虽然他们仪器可能不如医院的精准,但至少比过去"看脸下菜碟"专业多了。下次换季敏感时,或许可以试试让数据告诉你该敷面膜还是裸脸。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