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蹲在集市角落的摊位前,手里的蒲扇有一下没一下地摇着。他看着对面新来的商贩支起花花绿绿的广告牌,不过半天工夫就围满了人,忍不住嘀咕:"这年头,光靠嗓门大叫卖真不顶用了......"
一、跑商广告的三大命门
城南布庄王老板上周刚换了辆电动三轮车,车斗两侧贴满"江南细棉布,买三丈送一尺"的广告。结果转悠三天,问价的人还没他车上落的麻雀多。广告这事,得抓住三个要害:
- 说人话:别整那些"匠心臻品"的虚词
- 抓痛点:码头工人关心的是衣服耐不耐磨,不是布料支数
- 看得见:在灰扑扑的市集里,明黄色比水墨画管用
1.1 好广告要像邻家大嫂唠嗑
城西香油坊张婶的广告词特别有意思:"闻着香不算香,拌进面条才真香——先尝后买,咸了管换!"这话听着就让人想凑近看看。去年冬至,她靠这句口头禅多卖出去两百斤芝麻酱。
广告类型 | 记忆度 | 转化率 | 成本 |
---|---|---|---|
叫卖式 | 38% | 12% | 低 |
故事型 | 67% | 29% | 中 |
体验式 | 82% | 45% | 高 |
二、四两拨千斤的广告妙招
东门菜市口卖笤帚的老周头有绝活。他总在摊前摆个木盆,抓把小米洒在凹凸不平的青石板上,用自家笤帚三下五除二扫得干干净净。这活广告比挂十幅"精工细作"的条幅都管用,主妇们看着效果实在,掏钱也爽快。
2.1 会说话的价钱牌
杂货铺刘掌柜的价签大有学问:"竹篾簸箕 15文——比养只抓米老鼠的猫便宜","桐油伞 200文——淋三场雨就回本"。这些俏皮话让顾客看着价签会心一笑,砍价都舍不得下狠手。
- 价格锚点:"原本卖300文的靛蓝布,现价250文"旁边一定要摆着那匹"原价300文"的样品
- 限时提示:用香灰在木板上写"午时三刻恢复原价",比印刷体更有紧迫感
三、流动广告的七十二变
货郎担子本身就是移动广告牌。城南胭脂铺的送货伙计,青衣小帽上都绣着朱砂色的店铺标记。他们走街串巷时,怀里的货品清单故意露出半截,上头用正楷写着"张员外府定制胭脂二十盒——已付定金"。
载体 | 曝光量 | 成本 | 适用场景 |
---|---|---|---|
货担旗帜 | 200人/日 | 50文 | 走街串巷 |
伙计服饰 | 500人/日 | 300文 | 固定集市 |
货物包装 | 1000人/次 | 20文 | 大宗采购 |
3.1 声音的妙用
卖麦芽糖的小哥腰间别着串铜铃,走起来叮叮当当自成旋律。时间久了,主妇们光听铃声节奏就知道是不是常来的那个实诚小伙。这种声音印记比扯着嗓子喊"不甜不要钱"高明得多。
暮色渐沉,老李收拾摊位时,瞥见对面商贩正在往木板广告上涂鸡蛋清。这是老辈人传下来的防雨法子——用鸡蛋清固色,雨水冲不淡字迹。看来这新来的后生,倒是把老传统和新手段揉到一块儿了。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