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逆水寒遇上阴阳师:一场建模的奇幻碰撞
凌晨3点,我盯着电脑屏幕里两个游戏的建模对比图发呆。左手边是《逆水寒》的水墨江湖,右手边是《阴阳师》的和风妖怪,突然发现这两个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游戏,建模套路居然藏着不少相似之处...
一、建模风格的基因差异
先说个冷知识:《逆水寒》的角色平均面数是《阴阳师》的1.8倍。但面数多不等于好看,就像我那个总爱往脸上打十层高光的同事,远看像盏探照灯。
- 逆水寒的"人间真实":布料物理引擎能让衣摆随动作产生12种动态褶皱,但代价是每次更新包都大得让我手机内存报警
- 阴阳师的"妖异美学":用更少的线条勾勒出大天狗翅膀的羽毛层次,这种"留白"手法特别像京都老匠人做和伞的技艺
对比项 | 逆水寒 | 阴阳师 |
角色平均面数 | 约4.5万 | 约2.5万 |
材质精度 | 4K PBR材质 | 2K手绘纹理 |
动态细节 | 实时物理模拟 | 关键帧动画 |
二、那些藏在细节里的魔鬼
上周帮学建模的表弟改作业时突然悟了:好的建模就像煮泡面,关键在火候把控。《逆水寒》的雪景会在地面形成真实积雪厚度变化,而《阴阳师》的雪女出场时,雪花永远只落在她周围三米内——这不是技术不行,是故意营造的舞台感。
1. 头发丝里的战争
用放大镜看两个游戏的角色发丝:《逆水寒》用的是HairWorks技术,每根头发都有独立物理碰撞。而《阴阳师》更聪明,他们发现玩家在手机上看角色时,发梢动态比发根精细度更重要...
2. 眼睛会说话的秘密
网易的美术总监在某次GDC演讲透露过,《阴阳师》式神的虹膜用了三层渐变贴图,这是借鉴了能剧面具的绘制工艺。反观《逆水寒》,他们的角色眼球里藏着微型反射球,能倒映出周围环境光的变化。
三、手机烫手的真相
我那台服役三年的安卓机,跑《逆水寒》手游时能煎鸡蛋,但玩《阴阳师》却只是温温的。后来拆包数据发现:
- 多边形预算:《阴阳师》每个式神严格控制在3.5万面以内,超标的方案直接打回
- 着色器玄学:《逆水寒》的水面反射用了屏幕空间射线追踪,而《阴阳师》的水纹是预渲染的序列帧
记得有次在游戏公司加班,看见建模师为了省0.1MB的贴图大小,硬是把512x512的图改成510x510——这种较劲到像素级的优化,才是手游不卡顿的关键。
四、文化符号的建模转译
《逆水寒》里杭州城的瓦当纹样,是扫描自雷峰塔遗址的真实文物。而《阴阳师》的京都建筑,其实混搭了平安时代和江户时期的元素。这种建模上的"考据癖",比某些号称历史正剧的电视剧严谨多了...
凌晨四点,窗外开始下雨。屏幕上的神乐和师姐隔着次元壁对视,我突然理解为什么表弟宁愿吃泡面也要学建模——能把幻想世界具象化的人,大概都是偷了女娲造人时剩下的泥巴吧。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