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怎么遛鬼蛋仔派对?这事儿真有人研究过
凌晨两点半,我盯着电脑屏幕啃指甲——明天要交的科普文章一个字没写,选题还特别邪门:"医生遛鬼蛋仔派对"。这玩意儿听着像恐怖片混搭儿童乐园,直到我在PubMed翻到篇2022年的《虚拟社交行为对压力缓解的跨学科研究》,好家伙,真有人正经研究这个。
一、先搞明白什么是"鬼蛋仔派对"
去年冬天我表弟来家蹭饭,手机里传出"biubiubiu"的电子音效,屏幕上一群彩色团子正在跳广场舞。他管这叫"鬼蛋仔派对",其实是某款休闲竞技手游里的社交模式。玩家操控圆滚滚的"蛋仔"角色,在虚拟空间里搞些无厘头互动:
- 把队友举过头顶当流星锤甩
- 集体躺平装尸体吓唬路人
- 用烟花道具炸出爱心形状
最魔性的是游戏里有个"遛弯"动作,蛋仔们会排成长队扭屁股,活像小区楼下遛狗的大爷们。
二、医生群体为什么需要这个?
科室 | 典型压力源 | 游戏行为偏好 |
急诊科 | 连续抢救失败 | 用道具把队友炸飞 |
儿科 | 患儿哭闹不止 | 给蛋仔换粉色皮肤 |
肿瘤科 | 病情告知谈话 | 静音看其他玩家嬉闹 |
协和医院心理科的王医生告诉我,他们科室每周三凌晨有场"幽灵局"——下夜班的医生们顶着黑眼圈组队,专门在游戏里干些现实中绝对不敢做的事。比如把手术室同事的虚拟形象推到岩浆里,或者用香蕉皮道具让主任医师摔个狗吃屎。
1. 压力释放的神经机制
《神经科学前沿》有篇论文用fMRI扫描玩休闲游戏的医生大脑,发现当他们操控蛋仔完成滑稽动作时:
- 杏仁核活跃度降低37%
- 前额叶皮层血流量增加
- 多巴胺分泌峰值出现在恶作剧瞬间
这解释了我那个做心脏支架的学长为什么沉迷于在游戏里给蛋仔戴猪鼻子——现实里他得保持绝对精准,虚拟世界反而需要些无脑快乐。
2. 社交距离的微妙平衡
疫情期华山医院搞过个有趣实验:让不同科室的医生在游戏里组队通关。结果发现:
- 麻醉科医生总躲在队伍最后面
- 骨科大夫喜欢冲在最前面撞墙
- 护士长们自发组成后勤小队
这种角色分配和现实工作高度吻合,但又带着戏谑感。游戏ID叫"开颅小旋风"的神经外科副主任说:"在这儿被菜鸟骂'不会救人'反而挺开心,总比真被家属投诉强。"
三、具体怎么"遛"出治疗效果
广州某三甲医院精神科去年出了份《电子游戏处方使用指南》,里面详细记载了各种奇葩操作:
- 晨间清醒模式:早交班前玩10分钟抓鸭子小游戏,提升警觉性
- 午间发泄局:用30秒把队友全部踹下悬崖(限每日三次)
- 深夜助眠法:操纵蛋仔在虚拟海边散步,配合ASMR音效
最绝的是泌尿科林医生的独创疗法——他给每个术后患者发定制道具,比如前列腺手术恢复期的玩家会收到"会飞的马桶圈",据说是为了缓解如厕焦虑。这事儿还上了《中华医学杂志》增刊。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深夜游戏里总遇到ID叫"今天又救活一个"的玩家了吧?那可能是某个刚下手术台的医生,正操纵着粉色蛋仔在虚拟广场上疯狂转圈。他不需要指导也不需要安慰,就想在不用负责的时空里当五分钟傻子。
窗外天快亮了,我最后检查一遍错别字。文档字数统计停在2873,咖啡杯底黏着半块干掉的饼干。突然觉得该去游戏里遛个弯——毕竟写完这种文章后,谁不想把编辑器当香蕉皮踩两脚呢?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