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金砖会议:那些藏在官方活动背后的烟火气
清晨八点的筼筜湖面泛着金箔般的光泽,晨练的张伯收起太极剑,掏出老年卡刷开公园门口的电子屏——屏幕上滚动着金砖会议市民摄影展的入选名单。这个寻常的早晨,厦门人正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与那场举世瞩目的国际盛会产生着奇妙的联结。
一、官方活动的民间注脚
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国际会议中心内讨论着全球治理新方案,而相隔两公里的沙坡尾艺术西区,二十位街头艺人正在绘制"金砖主题涂鸦墙"。来自阿根廷的颜料商路易斯操着闽南腔普通话说:"这些丙烯颜料订单量比上月涨了三倍,都是本地文创公司订的。"
1. 城市客厅的特别布置
厦门市文旅局推出的"金砖主题citywalk路线"覆盖了鼓浪屿管风琴博物馆、集美学村龙舟池等18个打卡点。据《厦门文旅发展报告》统计,会议期间这些路线日均接待游客2.3万人次,其中本地居民占比达到41%。
活动类型 | 参与人次 | 特色装置 | 数据来源 |
主题灯光秀 | 日均1.8万 | 3D投影白鹭 | 厦门市政园林局 |
非遗市集 | 累计12万 | 漆线雕体验区 | 厦门日报 |
国际美食节 | 单日峰值3.2万 | 金砖五国特色菜 | 厦门商务局 |
2. 社区里的跨国茶局
在莲前街道的外籍人士服务站,俄罗斯工程师安娜学会了用闽南话讨价还价。"茶叶每斤便宜20块啦",她笑着展示手机里存着的梧村茶叶市场定位。这个由200多名志愿者组成的服务网络,在会议期间处理了超过1700件涉外生活咨询。
二、企业社交的破冰密码
当主会场进行着严肃的经贸磋商时,软件园二期里的创业咖啡馆正上演着另类"路演"。某跨境电商平台创始人陈先生回忆:"那天下午我们偶遇巴西采购商,用手机翻译软件聊成了三集装箱的咖啡豆订单。"
- 新兴产业对接会累计促成47项合作意向
- 港口物流企业开放日接待国际考察团23批次
- 跨境电商直播大赛吸引327组中外团队参赛
在象屿保税区的智能仓储中心,来自印度的物流商拉吉夫指着自动分拣线感叹:"这些机器人的动作比宝莱坞舞者还精准。"据厦门海关统计,会议期间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值同比增长34.7%。
三、市井巷弄的文化共振
八市海鲜摊主林阿姨的记账本上,突然多了好些俄语字母。"那个俄罗斯记者连着三天来买土笋冻,说要带回莫斯科。"她比划着对方手机翻译软件上的文字。在中山路步行街,百年老店"黄则和"特意准备了中英俄三语菜单。
1. 方言与外语的奇妙碰撞
厦门大学推出的闽南语速成班意外走红,南非留学生组队报名时说:"我们要听懂阿嬷讲的讨海故事。"鼓浪屿家庭旅馆主理人小吴则开发出"金砖主题闽南歌单",把《爱拼才会赢》改编成五国语言混搭版。
2. 民间外交的生动注脚
在曾厝垵文创村,巴西艺术家卡洛斯的漆画工作室每天要接待十几波参观者。他用生硬的中文介绍作品《鹭岛之约》:"这里画的是郑和下西洋的船,还有金砖国家的现代货轮。"
暮色中的白城沙滩,风筝爱好者老周操控着特制的金砖主题风筝。这个由32只小风筝组成的编队,正在排练迎接外宾的特别表演。海风裹挟着英语、俄语、葡萄牙语的谈笑声,与远处国际会议中心的灯光一起,在鹭岛的夜空中交织成独特的城市韵律。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