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何让社会更「接地气」
菜市场张大姐最近发现,社区公告栏贴的干部联系方式不再是冷冰冰的座机号,连街道办主任的微信二维码都印上了。这种变化,正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最直接感受。
一、当干部开始穿布鞋走田埂
记得三年前去县里办事,政府大楼前的台阶总让人发怵。现在再去,门口多了个「便民服务岗」,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会主动问你办啥事。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党员干部每年至少30天的基层蹲点要求——不是摆拍式走访,而是要带着问题清单住进老乡家里。
- 老李家的自来水通了:驻村干部发现村里20户人家还在挑井水
- 王庄小学的图书角:教育局干部蹲点时用公务车后备箱运来300册书
- 开发区夜市的「移动公章」:行政审批局把办公桌搬到烧烤摊旁
二、三本台账改变办事逻辑
某市局曾统计,重复案件中有67%是首次接待没彻底解决。现在每个单位都有的三本台账,让「踢皮球」变得困难:
台账类型 | 具体内容 | 数据来源 |
问题清单 | 2022年全国累计收集民生问题480万件 | 《新时代群众工作白皮书》 |
整改台账 | 东部某省当年问题解决率达92.3% | 省统计局年度报告 |
回访记录 | 西部某县设立200个固定回访点 | 县政务公开平台 |
三、调解室里的温度计
城南街道的「老周调解室」墙上挂着温度计,不是测室温,而是标注着「36.5℃正常沟通」「38℃启动冷静期」。这种充满烟火气的创新,源于群众路线要求的「把矛盾化解在早、在小」。
对比传统模式和新型调解机制:
对比项 | 过去(2015年) | 现在(2023年) |
纠纷解决周期 | 平均42天 | 缩短至11天 |
司法援助覆盖率 | 城市61%/农村29% | 城市89%/农村73% |
群众满意率 | 案件满意率68% | 调解协议履行率94% |
四、村头大槐树的新功能
鲁西南某村的百年老槐树,树干上挂着个带锁的木箱。这不是许愿箱,而是「村务听证箱」,村民对土地流转有异议就往里投条子。每月十五的树荫下,村委、村民代表、律师三方现场开箱议事。
这种改变让几个关键数据发生变化:
- 集体资产透明公示率从47%升至91%
- 征地补偿纠纷同比下降62%
- 村民会议出席率稳定在80%以上
五、手机屏幕里的公平秤
现在去政务大厅办事,扫码就能对工作人员打分,这些评价直接关联绩效考核。更关键的是,全省统一的政务服务App把184项审批事项的进度条晒在阳光下,每个环节卡在哪、谁在办都看得见。
菜贩老赵举着手机说:「以前办食品流通许可要跑七趟,现在就像查快递物流,还能给差评嘞!」
窗外的梧桐树飘落几片黄叶,办事大厅的取号机还在不停吐着号码纸。穿着藏青色制服的工作人员小跑着给等待区的老人添茶水,墙上的电子屏滚动播放着最新一批民生实事项目的投票结果。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