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地求生到底算不算"吃鸡游戏"?这事儿得掰开了说
凌晨3点,我盯着steam库里那个玩了1800小时的《绝地求生》图标发呆。楼下烧烤摊飘来的油烟混着键盘缝里的薯片渣,突然就想明白个事儿——这游戏名号早就被叫乱了。
一、从空投箱里翻出来的名词起源
2017年那会儿,网吧里突然所有人都在喊"走啊吃鸡去"。刚开始我还纳闷,后来发现他们说的就是《绝地求生》。这外号怎么来的?游戏里获胜时会弹出"Winner Winner Chicken Dinner"的标语,源自拉斯维加斯赌场的老话——赢钱就能买顿鸡肉饭。
但有意思的是,最早实现"大逃杀"玩法的可不是蓝洞。根据《游戏设计演进史》记载,2013年《武装突袭3》的MOD作者Brendan Greene(后来被称作"大逃杀之父")搞出了原型,直到2017年《绝地求生》才把玩法商业化。
时间节点 | 关键事件 |
2013年 | 《DayZ》大逃杀MOD诞生 |
2017年3月 | 《绝地求生》抢先体验版上线 |
2017年底 | 中国玩家开始普遍使用"吃鸡"代称 |
二、较真儿时刻:品类与产品的区别
我表弟前两天还跟我争:"和平精英不也是吃鸡吗?"这话对也不对。就像不能说"王者荣耀就是MOBA"一样,得区分:
- 品类特征:缩圈机制/百人对抗/装备搜集/最后存活
- 产品特征:PUBG的弹道下坠/虚幻4引擎/6x6地图
《Apex英雄》制作人Drew McCoy在GDC演讲说过,他们刻意不做"舔包"动作,就是因为要差异化。你看,同样是战术竞技游戏,核心体验可以差这么多。
2.1 那些年被叫错名的游戏
我整理了几个常见误解案例:
- 《永劫无间》——武侠吃鸡(其实更接近冷兵器格斗)
- 《逃离塔科夫》——硬核吃鸡(本质是生存模拟)
- 《COD战区》——快节奏吃鸡(保留了呼吸回血机制)
最离谱的是去年有个手游,宣传页写着"全新吃鸡玩法",结果进去是10v10团队竞技,策划怕不是对"大逃杀"有什么误解。
三、玩家社区的认知演变
翻看我2018年的开黑群记录,那时候说"吃鸡"默认指PUBG。但到了2020年,《和平精英》日活破5000万后,情况就变了。现在你去网鱼网咖喊句"组队吃鸡",可能被分到三拨人:
- 坚持端游的原教旨主义者
- 搓玻璃的战术竞技玩家
- 玩《永劫无间》的振刀怪
有个数据特别有意思:根据Newzoo报告,2022年全球玩家搜索"吃鸡"时,关联到《绝地求生》的比例从78%降到了43%。这就像当年我们把所有平板电脑都叫iPad一样,品类名正在替代产品名。
四、开发者的官方态度
蓝洞其实挺矛盾的。2018年他们在中国注册了"今晚吃鸡"商标,但又在美国起诉过《堡垒之夜》侵权。我在他们的开发者博客里扒到段话:"我们更希望玩家称它为战术竞技模拟器"——典型的既要又要。
相比之下,腾讯就务实多了。《和平精英》过审时把"吃鸡"改成"信号接收区",但运营活动照样用"大吉大利"当slogan。这套操作被记录在《游戏本地化合规指南》里,堪称教科书级别的骚操作。
4.1 从法律角度看命名权
查资料时发现个冷知识:"吃鸡"作为通用名称很难被独占。参考"阿司匹林"商标案,当某个品牌名成为品类代称时,反而会失去商标保护。这大概就是蓝洞后来改推"PUBG"缩写的原因。
五、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
凌晨四点半,冰箱里最后罐红牛也喝完了。如果现在非要我给个准话:《绝地求生》是"吃鸡游戏"的起点,但不是终点。就像没人会说只有初代iPhone才算智能手机,游戏品类本就是个不断进化的玩意儿。
窗外早点铺开始炸油条了,我突然想起游戏里那个经典场景——缩到最后的圈,趴在草里的伏地魔,还有突然响起的"大吉大利,今晚吃鸡"。管它官方怎么定义,在老玩家心里,这个声音永远属于那片Erangel的麦田。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