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的街头巷尾,总能看到孩子们举着兔子灯、荷花灯蹦蹦跳跳。这些摇曳的烛光里,藏着比灯笼骨架更坚韧的文化脉络——你可能还记得小时候拎着纸灯笼走街串巷的情景,那些竹篾扎的骨架、糊的棉纸,还有歪歪扭扭写下的心愿,都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着特殊的教育传递。
一、千年灯火照见的文明密码
在扬州东关街的非遗工坊里,75岁的扎灯师傅老周正握着孙子的手教他劈竹篾。这项起源于汉代的上元节俗,如今在全国127个历史文化街区仍保留着手工制灯传统。据《中国民俗史》记载,唐代长安城的花灯市集就已出现“以灯载文”的现象,文人将诗词写在灯罩上供百姓品读。
地域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