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路过学校体育馆,看到一群学生围在展板前激烈讨论。凑近一看,原来是在策划「模拟打假」校园活动。作为参与过三次这类活动策划的老学长,我发现很多团队容易忽略最关键的一环——活动结束后,怎么知道这个游戏真的教会了大家辨别真假?
一、打假游戏的底层设计检验
去年某高校的「真假商品鉴定大赛」就翻过车。学生们把活动包装得花里胡哨,结果参与者只记住了现场发放的奶茶优惠券。要避免这种尴尬,得先看活动有没有三根硬骨头:
是否还原了真实造假场景(比如仿冒学生证的制作细节)
有没有设置认知冲突环节(让参与者亲自对比正品和赝品)
错误...